发布日期:2025-04-13 13:15 点击次数:143
1985年初,邓小平以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身份南下考察,启程离开首都北京。
启程前,邓小平特意嘱托江苏省委书记韩培信向驻守南京的开国上将许世友传达:“此次赴宁,务必与世友同志会面。上次广州之行的遗憾——未能与世友同志畅饮,这次定要弥补。”
【老战友之约】
在视察广州期间,邓小平特意抽空拜访了当时驻穗的叶剑英元帅,同时会见了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这一行程发生在数年前。
叶帅见到邓小平,显得格外欣喜。他关切地表示:"邓书记,您平时工作繁忙,这次能抽身来广州,不妨放松一下。"随后,叶帅转向许世友,叮嘱道:"许司令员,作为东道主,你可要好好招待啊。"
许世友爽快地点头应允,表示既然客人已到,美酒必定源源不断。
罗瑞卿作为中央军委秘书长,与总政治部主任韦国清一同在场,在许世友发言后,两人都忍俊不禁。
许世友被邓小平调侃道:"谁有胆量和你这位酒司令较量啊,连周总理都不是你的对手!我就不参与这场酒局了。此行的主要目的,一是探望叶剑英元帅,二是打算深入基层,尤其是要到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
叶帅在了解小平的安排后,表达了陪同实地考察的意愿。见此情形,许世友随即起身,豪迈地表示:"算我一个!"
许司令提出陪同请求时,小平同志婉言谢绝:"你这一去,动静太大了!我还是低调出行,默默返回。大家先研读军委文件,等我回来再详谈。等你退休闲下来,我一定好好陪你喝几杯!"
1982年党的十二大期间,许世友当选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后,他选择在南京东郊的中山陵8号安家,从此定居南京。因此,邓小平此次南京之行,正是为了履行当初的诺言。
许世友将军与邓小平同志有着长期并肩作战的革命情谊。抗战时期,他曾在邓小平领导的八路军一二九师中出任第三八六旅旅长,是邓小平的直接下属。
许世友始终对邓小平这位老领导保持着极高的敬意。尽管在1979年3月5日中央宣布对越作战目标已完成、解放军即将撤离越南时,他对这一决策存有疑虑。
许世友将军原本觉得中方已占据绝对上风,撤军似乎为时过早。然而,在接到中央军委"立即撤军,不可拖延"的指令后,他果断采取了行动。这一决定源于他对邓小平的坚定信任,而历史进程也印证了邓小平这一战略部署的正确性。
韩培信书记造访许世友居所,转达了邓小平同志即将来访的消息。听闻此事,许世友当即拍案惊呼:"搞错了,搞错了!"
许世友的"错了"让韩培信一时摸不着头脑。他随即解释道:"按照'住客看过客'的传统,作为东道主,我理应去车站迎接途经南京的邓小平同志,哪有反过来的道理?"
韩培信返回省委后,立即向中央办公厅传达了许世友的提议。当晚,邓小平直接致电韩培信,嘱托其转达给许世友:"尽管他比我年轻,但身体状况不如我,加之气温偏低,不必到车站迎接,可在我抵达南京的住所等候即可。"
许世友对老首长的关怀表达了由衷的感激。面对韩培信,他明确表示:"既然小平同志已经安排不需要我去迎接,我就在他的住处等候。不过你得及时通知我具体的等待地点。"
【一句话解除老战友的心病】
在2月1日的早晨,邓小平抵达南京,江苏省委安排他在中山陵5号居住,该地点靠近许世友的住所。
获悉此事后,许世友清晨便精心打理仪容,将胡须剃得一丝不苟,并特地穿上崭新的军装,头戴棕黄色将军帽。他提前从中山陵8号出发,步行至邓小平即将下榻的5号门前静候。
上午十时许,邓小平抵达中山陵五号。还未等其下车,许世友已快步上前,热情地伸出手,高声问候道:"欢迎您到来!"
许世友回应道:"我的回忆录仅有两句:'数十载军旅生涯,一生征战谈笑而过'。若非党中央和毛主席的英明决策,像我这样出身贫寒的人,难以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没有百姓的鼎力相助,红军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要不是将士们奋勇杀敌、前仆后继,我也不可能成为幸存者,来追忆那段艰苦卓绝的战斗岁月。"
临近中午时分,邓小平与许世友的谈话持续了六十多分钟。为庆祝许世友的八十岁生日,邓小平热情邀请他共进午餐。许世友欣然接受了这一提议,随后两人一同前往餐厅用餐。
用餐期间,许世友向邓小平详细讲述了当年与"张国焘错误"斗争的经历。邓小平认真倾听,不时点头,并肯定道:"你在反对张国焘错误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
许世友将军在听完老首长的话语后,内心激荡不已:"四十八年来,正是您这番话,终于让我卸下了积压已久的心理负担,顿觉豁然开朗,如今可以安心离世了。"
【许世友的心结】
长征途中发生的一起事件,成为了许世友内心难以释怀的根源。
1936年,时任红军总政委的张国焘企图加害两位红军高层。经过深思熟虑,他将这一阴谋的执行重任托付给了许世友。
在张国焘看来,许世友自担任连长以来便一直追随其左右,始终对其指令唯命是从;加之许世友麾下拥有一支配备多名精锐射手的警卫营,完全具备执行该任务的能力。
张国焘深谙许世友的为人,特意邀其至家中做客。他以闲话家常为开端,施展各种手段拉近关系。在交谈中,张国焘竟泪眼婆娑地向许世友倾诉苦衷,最终难以自抑地失声痛哭。
听闻此言,许世友当即勃然大怒。
许世友被张国焘成功设局后,被指示选拔20名精锐射手,交由四方面军保卫局负责人马煌指挥。这支特遣队奉命在阿依拉山设伏,计划伪装成国民党部队,待目标途经时实施突袭暗杀。
许世友获知张国焘的部署后,佯装配合,表面上毫无异议地接受了其指挥。
深夜时分,许世友从张国焘住所返回,意识到这是决定党和中央命运的关键时刻。他立即唤醒了手下的一名营长,向其下达了具体行动指令。
次日一早,张国焘便急切地带着许世友赶往阿依拉山口,想确认马煌是否已成功执行暗杀朱德与刘伯承的计划。
抵达山口时,马煌急匆匆地奔向张国焘,满脸焦急地向他报告:"张主席,我们遭遇了土匪袭击,原定计划完全被打乱了!"听到这一消息,张国焘顿时神色大变,立即追问具体经过。
据马煌透露,今天凌晨,一伙匪徒突然袭击了他们,缴获了所有武器,并将随行的枪手扣押在破庙内。马煌因及时逃脱才幸免于难。
面对张国焘的震怒,马煌遭到严厉质问:"为何唯独你毫发无损?"许世友见状,趁机插话:"分明是你违背张主席的指示,有意放走对方。"话音未落,他便拔枪射击,马煌当场毙命。
面对重大抉择,许世友毫不犹豫地支持了党中央,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关键贡献。邓小平同志曾高度评价他:"在纠正张国焘的错误路线上,许世友立下了重大功绩!"
【特殊的“通行证”】
午餐后,许世友提议与邓小平合影留念。邓小平幽默地回应道:"行啊!刚喝过酒,面颊都透着红晕,估计能显得更年轻些,拍出来的效果肯定不错,咱们就并肩拍吧!"
照片冲洗完毕后,许世友久久凝视着画面,不禁感叹道:"小平同志的发量比我浓密,身着挺括的中山装,显得格外精神。没想到他看起来比我年轻,实际上却比我年长!"
1985年10月,许世友在南京病逝,这次会面成为他与邓小平同志之间的最后一面。
获悉许世友将军逝世的消息后,邓小平立即作出指示,由王震副主席乘专机赶赴南京吊唁。王震转达了邓小平的深切哀悼与处理意见:"许世友同志从普通士兵成长为杰出将领,历经60年军旅生涯,战功卓著,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他是一位拥有独特个性、非凡经历和重大贡献的传奇人物。经中央批准,同意其土葬。我此行还携带了毛泽东同志生前签发、邓小平同志确认的特批文件,这充分体现了对许世友同志的特殊礼遇。"
这份独特的"通行证"可追溯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是由王震亲自带来的。
1956年4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一份关于推行火葬的倡议书被下发至全党。该文件末尾明确提出:"支持火葬的公职人员请在下方签字。签名即承诺身后采取火葬,同时须确保已故签名者的意愿得到执行。"
这份倡议书首先由毛泽东签署,随后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彭真、邓小平及杨尚昆等领导人也相继署名。
在党的八大召开五个月之际,与会党政军领导积极响应火葬倡议,纷纷签名支持。然而,新当选的中央候补委员许世友却未在倡议书上签字,成为唯一例外。
在党的八大会议期间,许世友向毛泽东当面提出请求,他希望能保留土葬习俗,以尽孝道。他坚定地表示,有生之年将全力效忠毛主席,百年之后则要回到母亲身边尽孝。
解放战争胜利后,长期离乡的许世友返回故里探亲。抵达家中却未见母亲身影,他随即上山寻觅。途中遇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妪正艰难地背负柴火,许世友立即认出这正是自己的母亲。在众人面前,他毫不犹豫地跪倒在地,泪流满面地恳求道:"母亲,孩儿在世未能尽孝,愿百年之后能长眠于您身旁,守护您的安息之地。"
时光荏苒,三十九载转瞬即逝,许世友已与世长辞。邓小平在审阅中顾委提交的治丧方案时,注意到其中包含"回乡安葬"的条款,这让他不禁回忆起毛泽东当年的特别批示。面对这位开国元勋的最后一程,他陷入了深思。
在深入考量后,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尽管火葬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但当时国家推行的政策强调自愿原则,而非强制实施。
鉴于许世友将军生前始终未签署火葬协议,且其独特的个性、非凡经历和卓越功勋具有特殊性,中央决定对其采取特殊处理。针对此事,邓小平同志明确批示:"按此执行,仅此一次。"
许世友的土葬安排未引发争议,这一决定获得了毛泽东的批准和邓小平的同意。面对众人的一致认同,王震手持拐杖,指着许世友的老战友们打趣道:"许和尚终究是许和尚,像我们这些老家伙可没资格拿到这种特殊许可。"
【结语】
许世友逝世后,其遗体被送往祖籍所在地——河南省信阳市新县田铺乡河铺村许家洼。他被安排安葬在父母合葬墓的东北侧,仅相隔40米。考虑到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下葬时未设立任何墓碑。
群众普遍提出,普通民众去世后都会竖立墓碑,而作为国家领导人的许世友却缺少这一纪念标志,这不仅不合常理,也给后人开展悼念活动带来不便。
针对群众建议,中央在许世友将军去世周年时,为其墓地增设了一座纪念碑。这座石碑设计简朴,未提及职务、功绩或生平,仅铭刻着"许世友同志之墓"七个字。
这座灰白花岗岩制成的纪念碑设计极为朴素,正面仅镌刻着"许世友同志之墓"七个醒目大字,其背面则简明扼要地记录了许世友的生平事迹。
许世友的个性特质正是如此:这位出身山区的革命家,素来不喜铺张浪费,也从不追求表面排场。
#图文打卡计划#
